文︱陆弃 近日,伊朗外长阿巴斯·阿拉格齐的一番表态,再次将中东核局势推入舆论旋涡。 面对美国“多次”发出谈判请求,伊朗不拒谈,却明确索要“合理保证”——这句话既是对美方的讽刺,也是一种战略性公开压制:你既然屡次毁约,就必须先证明你不是带着炸弹上谈判桌的。这不是外交辞令,而是中东在遭受12天战火之后对美式强权策略的正面回击。美方轰炸伊朗核设施的行为不仅动摇了外交信任根基,更暴露其战略焦虑:在以色列局势陷入恶性循环、俄乌战线未平、亚太压制失败的当下,伊朗变成唯一可以动手但又无法彻底解决的对象。 从美国角度看,重返谈判本是一种战略缓和工具。但当你在“重返”之前轰炸对方三处核设施,这就不再是外交,而是一种“逼签式武力外交”——打完仗坐下谈,把条件摆上桌,这是殖民逻辑的翻版。 美国精英在国会和智库里也明白这一点,但他们更怕的,是如果不施压,伊朗会在中俄体系中彻底脱离西方掌控。 这种强迫式干预的背后,是对地区话语权和全球核不扩散架构失控的深度恐惧。 伊朗方面的回应既是拒绝,也是谈判技艺的体现。 阿拉格齐直接指出:不怕谈判,也不会盲谈。核心诉求不在技术条款,而在“保障机制”——要求美国保证不会因谈判不顺就切换为军事手段。 这是一种对“全球南方”外交生存智慧的体现。伊朗深知在国际事务中没有绝对安全,但它要求至少有些象征性的安全感,哪怕只是谈判的体面起点。说白了,就是:你想让我放下武器,我得先确认你不会背后再捅一刀。 放眼整个局势,伊朗的这番姿态正踩在美国多线焦头烂额之时。 一方面,台海局势高压未减,美方被迫要求盟友对“可能与中国一战”做出承诺,甚至开始考虑全球部署与兵力调配的更新;另一方面,北约在东欧持续加码,俄乌冲突短期无解,能源价格与军费开支继续蚕食西方政策弹性。 在这背景下,中东不安定因素成为压垮战略意图的又一根重锤。美国明知无法在伊朗开辟新战场,但又不甘心被动防守,于是采取“边炸边谈”策略,一方面让军火集团继续运作,一方面保留谈判桌上的主动权。
这种老旧策略正在失效。伊朗不是第一次被轰炸,也不是第一次和美国谈判。 如今沙特与伊朗和解、中东多国对西方干预的反感情绪上升股票配资平台开户,也为伊朗提供了一种“话语坐标”:它可以自我定位为遭受霸权主义欺凌的民族国家,从而借道伊斯兰世界重新获取区域支持。 更重要的是,伊朗的对话策略是在战争之后提出的。它并未在冲突升级中寻求全面摊牌股票配资平台开户,而是通过精确导弹与以色列互击12天后,再选择释出“愿意谈”的信号。 这种在实战之后提出对话条件的手法,是典型的“用血和火校正谈判对等性”。 你轰炸我的核设施,我用导弹回应,然后再坐下来谈——这与美国以往主导的“打服再签约”模式相左。本质上,伊朗在以弱对强的长期较量中找到了一种“受害者+反击者+谈判者”三合一的国际叙事话语,这种定位远比单纯的核技术更具战略杀伤力。 当然,美方不会轻易放弃。军方也公开测试能摧毁深地核设施的导弹方案。而在以色列新一轮政府极右翼势力上台后,要求美方强硬对伊的呼声再度升高。但美国最大的障碍不在于技术,而在于信誉 。自从特朗普政府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后,拜登政府尝试恢复谈判的过程中始终面对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:你能保证四年之后的新总统不会再撕毁吗?这不是阿拉格齐的神经过敏,而是所有与美国打交道的中型国家都在问的一个终极问题。
而谈判能否进行,正是看这个问题有没有新的答案。所谓“合理保证”,并非只是文字承诺,而是制度、国际机制和现实操作的三重信号叠加。 如果美国不能在谈判机制中设立某种“不可逆退的锚点”,伊朗就不可能真正交出其战略底牌。 阿拉格齐所谓“我们正在评估”的过程,其实是对拜登政府外交操作空间、国内选举局势、国会路线分裂进行战略性观望。这种战略延迟,其实比任何一次核燃料技术升级都更具威胁力。 现实已非常清晰:过去美国可以通过“击打-禁运-谈判”三部曲强行解决问题,如今伊朗用“反击-等待-设置条件”反将一军。 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外交胜利,而是一种战术对称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突变延伸。谁在主动,其实已不再取决于谁先开口,而是看谁更能拖得住气、耗得起资源、扛得住舆论。 世界从不缺谈判桌,但现在谈判桌上多了导弹残骸与卫星侦照图。 这是现代地缘政治的冰冷现实,也是“后威慑时代”战略对弈的新常态。谈,当然还会继续谈,只是没人能再指望一纸协议能换来真正的和平。因为谈判桌下的地板,早已布满引线。
信钰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